茂名市不但有國內最大的石化基地,同時又有全世界最大的荔枝生產基地。兩個基地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蘊,茂名人對這兩項文化倍感驕傲。
茂名是為適應石油工業發展的需要,在古老城鎮地基上建起的一座新邑。如今,茂名的石化產
品后續深加工企業已發展到700多家,銷售收入108.58億元(不含茂石化公司),其中規模以上的后加工企業180多家,年銷售收入超過60億元。
伴隨年輕的石油產業日益發展的,是茂名古老的荔枝種植業。2200多年前,茂名的先人就開始種植荔枝,如今荔枝成為當地農業的龍頭。在荔枝產業的強力帶動下,編織、包裝、制冷、飲食、旅游、電訊、交通、運輸乃至農資和養蜂等相關產業也紅紅火火。
茂名將舉辦石油荔枝文化博覽會
工農兩個“最大”一展魅力
本報茂名訊 記者林福益、通迅員童日福報道:記者昨天從茂名市有關方面獲悉:“2007茂名石油荔枝文化博覽會”將于本月8日在茂名隆重開幕。目前,各項籌備工作已經準備就緒。
茂名是全國
最大的煉油化工生產基地,年煉油能力達135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達100萬噸。在茂名石化大型國有企業的帶動和輻射下,該市全面實施“工業立市”發展戰略,積極打造重化工業大格局,努力開創重化工業新階段,取得了顯著成績。
茂名也是國內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荔枝生產基地。荔枝不僅是茂名重要的經濟資源,也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通過這次活動,使‘茂名荔枝’形成統一的品牌效應,創建以荔枝文化為切入點的荔枝產業。
據悉,這次博覽會活動的主題確定為“弘揚石油荔枝文化,創建茂名和諧家園”。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主要有:舉行“2007茂名石油荔枝文化博覽會”開幕式;舉辦“弘揚石油文化全國書法名家作品邀請展”;召開“發展重化工業務虛會”;召開“高力士史跡研討會”;舉辦“《粵韻同歌》唱響茂名石油荔枝文化——廣東名人名家粵曲演唱會”;舉辦“荔紅飄香.茂名歡迎您”大型文藝晚會;舉辦“千人品嘗荔枝大賽”;舉辦“茂名荔枝小姐大賽”;組織荔枝文化新粵劇《妃子笑》演出;舉辦荔枝文化系列活動,包括:召開“荔枝文化研討會”、長篇報告文學《果魂》研討會,舉辦“荔枝實物圖片展”和“茂名貢荔”推廣活動,組織全國知名作家來茂名荔園采風創作,組織“茂名荔枝文化征聯”活動;舉辦“經貿推介會”。
從開發生產頁巖油轉向加工天然原油,再到發展石化產品后續深加工
茂名重化工業輝煌觸手可及
最近,廣東省一位領導同志在茂名調研時指出:“茂名重化工業帶來的輝煌已經觸手可及,并不是規劃描寫的那種未來,而是觸手可及的事。”
廣東
第一個“大兒子”
茂名的重化工業起始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著名的《論十大關系》,其中有一句話改變了茂名的命運。他特別提到:“現在我們準備在廣東的茂名(那里有油頁巖)搞人造石油,那也是重工業。”不久,他又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了一次。時隔三天(4月28日),周恩來總理批示:“經中央同意,在茂名建設規模為年產100萬噸原油的油頁巖煉油廠”。
這一重大決策,使開發茂名油頁巖被列入新中國“一五”計劃156個重點項目之一,也是廣東省在“一五”期間唯一的國家級重點項目。茂名石化公司的一位負責人曾形象地對記者說:“茂石化是新中國在廣東產下的第一個‘大兒子’”。
有了油公司才立市
開發油頁巖基地,起初稱為“茂名工礦區”,曾規劃建成一個人口只有6萬人左右的“工人鎮”。但1956年4月中央批準在茂名建設年產100萬噸原油的頁巖油廠,一個“鎮”肯定是無法包容下那多么的建設者。于是同年8月,由時任廣東省長的陶鑄拍板、廣東省建筑設計院編制的規劃將茂名確定為“石油工業城市”。起初叫“茂名工礦區市”,并獲得國家建委的批準;近期規劃人口14萬,10年后達到25萬-30萬。
1958年8月,茂名工礦區市籌建處更名為“茂名工礦區市”。當時,市委上報省里的意見,傾向于取名“金陽市”。但國務院在審批時還是維持了“茂名市”的叫法。1959年3月22日,國務院發文批準了茂名市的建制以及原茂名、信宜兩縣合并為高州縣(1961年恢復信宜縣)。5月9日,茂名工礦區市正式定名為茂名市。
所以,茂名人喜歡說“先有油公司,后有茂名市”。
中國最早移民城市
要在一片荒蕪之地上建起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投資將超過10億元,相當于廣東省“一五”計劃時期總投資的一二倍!對當時百廢待興的共和國來說,這是何等的大事!
1958年4月,從撫順礦務局抽調出來的,包括各處室各車間配套干部和專業工程師280人、技術工人473名,連同家屬近2000人,從
北到南,遷徙4000公里來到茂名。同時,還運來了全套的開礦用火車、電鏟、自翻車和有關檢測設備。大隊人馬于五六月間浩浩蕩蕩到達,成為最早成批支援茂名建設、并從此在茂名扎根的外來建設者。
接著,又在茂名郊區的七個人民公社招募了9085名民工,再加上省、地支援的人員,組成一支11560人的建設大軍開進了金塘礦區。1958年8月3日,茂名油頁巖開發的主體項目——露天礦正式動工。此后,由國家鐵道部、煤炭部、建工部、水電部等有關部門派來的十幾萬建設大軍,也先后投入茂名大會戰。當時的外來人口就占了40%以上。有人據此認為,茂名其實是新中國最早的“移民城市”。
發展成為南方油城
1960年,建成了年產頁巖250萬噸能力的礦山;1961年5月,油廠第一套裝置方型氣燃爐投產,標志著茂名加工頁巖油邁出了歷史性一步。
然而,就在同一年,傳來了我國發現大慶油田的特大喜訊。由于開發頁巖油成本太高,國家便決定集中財力、物力、人力開發大慶油田,茂名工程于是處于壓縮緩建狀態。籌建處黨委決定在抓好頁巖油生產的同時,籌建煉油廠,以便使剛剛起步的石油工業能站住腳跟。1963年4月,茂名第一套常減壓蒸餾裝置一次開汽成功,從此,茂名從開發生產頁巖油為主,轉向以加工天然原油為主,最早是從加工“阿(爾巴尼亞)油”開始的。至上世紀90年代,茂名的頁巖油開發正式畫上了句號。
據統計,50多年來,茂石化共開采油頁巖1億多噸,生產頁巖油292萬噸;加工原油2億多噸,生產乙烯300多萬噸,累計銷售收入2600多億元,創利稅300多億元。今日茂名擁有1350萬噸/年原油加工和10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是華南最大的煉油基地和中國最大的乙烯生產基地,成為名符其實的“南方油城”。
下游產品產值較低
雖然茂名擁有1350萬噸/年煉油和100萬噸/年乙烯的生產能力,在石化產品產業鏈中的上游產品上,實力雄厚,其綜合實力在中石化排第一(乙烯生產能力占中石化1/6,全國1/8),但在中下游產品環節上卻因規模小而遠不及山東、上海、浙江等同樣擁有石化基地的城市。廣東省省委書記張德江在
視察茂名時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茂名總體經濟實力不強,主要是工業不強,稅源太少,財政薄弱。
在國際上,1元的乙烯上游產值,就可以衍生出5元、10元、50元甚至100元的中下游產品產值。去年茂石化實現了產值700億元(包括煉油和乙烯在內),即使按1:1算,本來應有700億元的下游產值,而實際只有150億元左右,連1:0.5都達不到;而山東齊魯化工等卻達到1:1或者1:2甚至更多,差距就這么明顯。
“產品后市”已
現雛形
但差距也意味著“潛力所在”。2003年1月,經廣東省政府批準,由茂名市政府和茂石化公司共同規劃建設的省級石化工業區正式掛牌,準備用10-15年時間,建成以3000萬噸/年煉油、200萬噸/年乙烯為標志,大型芳烴為龍頭,各種石化產品為主干,精細化工、高新技術和深加工并存的產業體系,創“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石化工業區。
經過幾年努力,全市石化產品后續深加工企業已發展到700多家,銷售收入108.58億元(不含茂石化公司),其中規模以上的后加工企業180多家,年銷售收入超過60億元;已初步形成了C4、C5、C9、精細化工、塑料加工的產業鏈及產業集群。
迄今已有30家后加工企業入駐茂石化工業區乙烯區,已建成的項目14個,總投資243.2億元;正在建設的項目8個,總投資6.857億元;擬建項目8個,總投資超過30億元,洽談中的項目還有12個,涉及投資總額折合人民幣58.9億元。去年區內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49億元,同比增長94.5%;工業增加值27.7億元,同比增長60.7%;稅收4.6億元;涌現了實華、華粵、眾和等石化產品后續深加工龍頭企業。
隨著100萬噸/年乙烯和明年2000萬噸/年煉油改擴建項目相繼建成投產,石化產品后續深加工產業的主導地位將更突出,“產品后市”已現雛形。今年,茂石化公司的銷售額預計可達800億元。
古有“一騎紅塵”傳說今有“產量第一”成就
荔枝產業旺了農家旺了幾多產業
伴隨年輕的石油產業日益發展的,是茂名古老的荔枝種植業。
年產量占全球兩成
據考證,茂名荔枝從秦末漢初算起,已有2200多年歷史。時至今日,在
茂名境內還存留著多處原生態古荔枝園,當地群眾稱其為“貢園”,其中有位于高州市根子鎮的柏橋貢園、泗水鎮的灘底貢園、電白縣霞洞鎮貢園和茂港區羊角鎮的祿段貢園。根子鎮的柏橋貢園坐落于浮山嶺下柏橋村委會嶺腰村旁的一個小山坡上,占地面積約100畝,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園中現存活的32棵老荔枝樹,包括10棵白糖罌、21棵黑葉和1棵進奉,樹齡都在兩三百年以上。
1996年,全國舉辦“中華之最”評選活動,茂名水果種植規模和產值兩項居全國地級市第一,產量第二,綜合分第一,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命名為“中國最大的水果生產基地”。
2006年茂名市水果種植面積419萬畝,總產量達212.6萬噸,其中荔枝面積167萬畝,約占廣東省荔枝種植面積35%和全球的17%;年產量近40萬噸,占廣東省荔枝總產量的53%、全球20%,成為國家農業部“南亞熱帶作物名優基地——白糖罌、白蠟荔枝生產基地”和“國家荔枝標準化示范區”,遠銷日、美、英、法、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曾為貢品疾送進京
2000多年的荔枝種植史,為茂名積淀了濃厚的“荔枝文化”。最為茂名人津津樂道的是唐朝詩人杜牧的詩歌“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茂名人說,詩中所描寫的進貢給楊貴妃的荔枝,就是來自茂名的。因為唐玄宗身邊的重臣高力士(684-762)是冼夫人的第六代孫,其祖籍在高涼(今茂名高州、電白等地)。
清乾隆大學士阮元在其《嶺南荔枝詞》中曾專門說到這件事:“新歌初譜荔枝香,豈獨楊妃帶笑嘗;應是殿前高力士,最將風味念家鄉。”
而清光緒兩江總督樊增祥說得更直白,他在一首《石甫高州送荔枝至賦此謝之》一詩中寫道“荔枝六月熟高州,七日飆輪達建康;拾得環妃牙后慧,拈來玉局指頭香。平章色味驕櫻顆,商兌寒暖有蔗漿;欲報洞庭丹橘子,書題須待滿林霜。”他把高力士如何從茂名采摘荔枝、怎樣送進京城的全過程,都概括在詩里了。
近二十年發展迅速
眼下正是茂名荔枝上市季節。預計今年茂名荔枝的產量和價格與去年基本持平。白糖罌最早于5月17日少量上市,初市收購價為16元/公斤;妃子笑于5月20日上市,初市收購價為12元/公斤。
茂名荔枝種植經歷了五個階段。公元1964年以前,一直處于局部種植階段,這一階段持續了2150
多年。新中國成立時,茂名全境(含6個縣、市、區)只有荔枝5886畝,年產只有637噸。到1964年,也只發展到9991.5畝,比解放初期增加4105.5畝。1965年發展到33915畝,增長239.44%,首次突破萬畝大關;到1985年全市荔枝種植面積僅為43302畝,20年間只增加了9000多畝;1986年至1989年,茂名荔枝進入了迅猛發展時期,到1989年種植總面積達到了創歷史的331612畝,年均增加6.5萬畝。
期間,市農業部門在羊角鎮創辦了全市第一個荔枝良種場,邁出了規模化生產的第一步。1990年茂名市成立了“水果辦”,負責全市的水果生產管理,荔枝生產開始進入“發展規模化、種植良種化、管理科學化、經營產業化、營銷市場化”的“五化”階段,掀起了“荔枝發展潮”。全市90%的鄉鎮和85%的農戶都大種荔枝,出現了一批萬畝以上的大果園。當時,一位楊姓港商曾斥資1億多元在高州西部開發了一個2.14萬畝的荔枝龍眼果園,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外商獨資農業生產企業。
荔枝改變經濟格局
但是,過分擴張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問題。1999年,全國荔枝大豐收,但價格卻一落千丈,出現了“果賤傷農”現象。茂名市及時提出“科技興果”的戰略,當年4月,將市“水果辦”升格為正處級事業單位,同年9月又成立了水果研究學會,為荔枝等水果大發展出謀劃策,與此同時,他們也注重創新營銷思路,開通了水果“綠色通道”。
2000年2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蒞臨高州,并在根子鎮種下了一棵“中華紅”荔枝樹,對茂名發展荔枝產業起了莫大的鼓舞作用。2002年,水果辦更名為“水果局”,提出了“提高中間,拉長兩頭”的口號,針對荔枝保鮮期短的難題,全市興建了50多條大中型生產線、5000多個小土爐,年烘干果9萬噸,同時又開發了“中華紅”荔枝酒等高新技術產品。
荔枝產業的崛起,不僅改變了茂名的農村經濟格局,也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如今,茂名農村中靠種荔枝蓋起來的“荔枝樓”比比皆是。一業興,百業旺。在荔枝產業的強力帶動下,編織、包裝、制冷、飲食、旅游、電訊、交通、運輸乃至農資和養蜂等相關產業也紅紅火火,農民收入逐年增多。
小資料
油頁巖儲量占全國1/6
我國的油頁巖資源豐富,已探明的儲量有315.67億噸,其中遼寧撫順、廣東茂名、吉林樺甸都是主要的儲藏地。茂名的儲量約51億噸,約占全國的1/6。早在1905年,就有外國人到茂名探礦。1924年,時任廣東省省長的廖仲愷也曾邀請日
本專家到茂名主持勘探,并進行煉油試驗。
1954年,時任國家燃料工業部長的陳郁(后任廣東省省長)接報后派出“130勘探隊”(最多時有1000多人)到茂名勘查油頁巖礦。
1955年5月12日,“廣東省茂名頁巖油廠籌建處”正式成立,隸屬于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這一天,后來也成為茂名石化公司的“廠慶日”。
開始時,籌建處設在廣州新亞酒店,兩年后才正式遷到高州(當時茂名縣治所在)。
世界最大荔枝基地
荔枝是嶺南四大佳果之一,我國是世界第一大荔枝生產大國(印度第二),主產區集中于閩、粵、桂、瓊四省(區),云、貴、川等省個別地方也有出產。而茂名擁有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荔枝種植基地。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